上海卓思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汪建鋒,登《實驗與分析》雜志10月份封面人物,暢談智能化科技在實驗室領域的應.跟著本文一起感受“腦洞大開”的實驗室智能化。
你想過只要揮一揮手就能控制通風柜嗎?你想過設備故障時只需按鍵便可實時診斷嗎?你想過只要戴上一個頭盔就能如身臨其境般感受和控制實驗室的所有操作嗎。。。這一切聽起來是否讓你“腦洞大開”,仿佛這是未來實驗室中才會出現的事情一般?在與汪總交談的兩個多小時內,筆者深深感受到,將智能化科技應用于實驗室領域是如此有魅力!那么,實驗室智能化是個怎樣的概念?實驗室安全與能耗如何尋求平衡點?虛擬現實實驗室到底有多酷炫?本文帶您了解卓思如何致力于打造安全、高效、節能、舒適的實驗環境!
這是一個智能的時代,關于智能的想象將會不斷繼續,技術的發展也為這些想象創造了無限的可能,在智能化手機、智能化電視、智能化手表顛覆了您的傳統生活之后,您有沒有將關于智能的想象帶入實驗室,想象一下被智能化顛覆的實驗室會是怎樣的景象呢?
汪總透露,卓思希望在2018年能處于全球實驗室智能化領域的領先地位,并且一直在為這個目標做努力和嘗試。比如,卓思在其位于上海徐家匯的測試中心,建立的中國第一家虛擬現實實驗室,只需帶上特制頭盔,即可感受虛擬環境中的實驗室現場,可以用不同的俯仰角度去審視或欣賞其內部空間的動感形象及其平面布局特點,它所產生的融合性,要比模型或效果圖更形象、完整和生動,讓您有身臨其境般的真實感覺。在數據層面也已與所有實驗室設備、設施打通,用戶帶頭盔看到的內容,即是實驗室實際狀態。設想一下,帶著頭盔就可以進入所有實驗室房間、吊頂管道空間、設備夾層甚至封閉的管井、屋面,去查看所有設施狀態,當設備出現報警時,只需一個回車鍵,管理人員就可以在虛擬現實中,站到故障設備前,或者發生泄漏的實驗室空間,“親眼”查看故障現場的真實情況。很多嚴重危害,導致的二次傷害,都是因為危害后貿然進入,處置不當所產生的。再未來,甚至可以對于危險的實驗內容,進行“身在現場”的遠程實驗操作。而這一切,都會是實驗室智能化會帶給我們的巨大轉變。
卓思自成立伊始,便致力于為可能產生危害氣體,具有潛在安全威脅或對環境壓力、氣流狀態、溫濕度、潔凈度、尾氣排放等,具有較高要求的室內風險環境提供最安全、可靠的智能化解決方案。
汪總介紹說,在實驗室智能化方面,國內現狀相比國外落后了十年左右,目前,國內的智能化管理還在啟蒙階段,即使是在一線城市上海、北京的案例都甚少,這更增強了卓思推動國內實驗室智能化進程的使命感。從一開始,就和國內很多傳統企業思維不同,卓思在做的產品創意,都必須以智能化產品為出發點,都支持WiFi、單鍵通訊、遠程診斷等功能。因為我們深知沒有大數據就談不上智能化,它是智能化的根本。
據了解,變風量是實驗室智能化與否的分水點,作為智能實驗室氣流控制的領先品牌,卓思的業務涵蓋了通風柜變風量控制、實驗室整體控制、以及與氣流相關的塑料管道、尾氣處理系統等,實驗室建設分為實驗室工藝和實驗室功能兩大版塊。而所謂的實驗室智能化主要是從功能的角度來體現,最終達到提高效率的的目的。
工業4.0是德國率先提出的概念。工業3.0的標志,是上世紀70年代初開始在工業領域大規模采用以PLC為代表的自動化控制,而未來的4.0,則是以大數據、機器視覺、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智能化,實現機器之間的直接溝通,最終實現無人化以及柔性生產。與此異曲同工之處,是“中國制造2025”政府戰略,同樣給智能制造巨大風口帶來了發展的契機。汪總表示,卓思要不遺余力地引進、吸收國外先進的經驗與產品,結合本土化的需求與技術,并最終能通過技術與服務,創造更安全、高效、節能舒適的智能化實驗環境。
近年來,實驗室安全話題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汪總認為,通過加強和完善實驗室功能,做好內部人和物的管理,就可杜絕類似復旦大學惡性投毒事件再發生,而這也正是卓思的業務側重點。
卓思的客戶類型主要分為化學實驗室、生物實驗室、動物實驗室三種,他們對于實驗室功能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做到對內確保人員安全,對外確保環境安全。而化學實驗室的氣流控制系統,作為實驗室安全中最為重要的部分而越發受到重視。舉個例子,當實驗室所有設計完成后,如何確保安全?設計師憑經驗不能確定時,卓思引用流體分析對房間所有的流體狀態進行判斷,以此來衡量評價安全系數,這在實驗室領域尚屬首次。
此外,卓思提供的暖通控制解決方案能夠同時滿足嚴苛的歐盟EN14175及北美ASHRAE110等標準,精確控制通風柜內毒害氣體不泄露,房間之間不產生交叉污染,尾氣排放滿足環保法規。意外情況下系統能自動報警、記錄、應對,保障使用人員安全。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通過合理的設計實施,保證房間的溫濕度以及合理的氣流組織,為分析人員提供舒適的工作環境。
一、研發團隊從無到有。汪總回想起研發團隊的組建,只稱流程很復雜、很艱難,都是摸索中前進,但讓人欣慰的是,隨著投入的增加團隊也在慢慢成長,從選題、內部立項、確定科研性到立項討論的整個環節都配合的很流暢。基本能夠保證兩到三個月有新產品出來。
二、智能化理念的布道。卓思有專門的創新產品展廳用來科普智能化理念;此外,還定期和一些科研院校合作建立“未來實驗室”論壇,將先進的理念和技術傳播給用戶。汪總堅信先科普,再推薦是個好方法。用戶思維上的轉變,才能做出更好的選擇。
三、通過低價把市場做大。卓思的產品無論是外觀、還是性能都是一流的,在智能化功能方面甚至更優于進口品牌產品,但卻能把成本控制為國外品牌的1/3,這是卓思最大的競爭力。汪總說:“只有讓利用戶,他們才會愿意了解你的產品,從而選擇,未來簡單快捷的操作系統不再是高端用戶的專屬工具,卓思要做的就是要順應并積極地推動這種轉變,我認為這也是一種企業責任。”
研究表明,空調能耗約占實驗室整體能耗的70%,風機能耗約為15%,其余為照明、儀器用電等。但提到實驗室能耗,大家都沒有概念,拿實驗室的一臺通風柜舉例,一天按照8小時能耗來算的話,相當于500平米的商住環境能耗。
汪總說,按歐美標準規定,通風柜需要一直都開著,無人操作時或夜間應保持最小通風量,但為了節能,國內很多實驗室都選擇把通風柜關掉,但這種為節約成本而犧牲人員健康的方式不可取。實驗室安全和能耗之間是對立關系,絕對的安全一定是絕對的能耗。怎么在兩者之間找到平衡很關鍵。
卓思可以通過合理的系統設計來解決安全和能耗間的矛盾問題。實驗室能耗、舒適度、使用便利性等均依賴于暖通及控制系統的良好設計與實施。通過自動位移設計通風柜的感光傳感器,判斷通風柜前有無人操作,自動切換到低能耗狀態。自主研發的變風量控制系統可以降低85%能耗,同時也在借鑒國外的智能化能耗管理方式。比如,能源管理分房間計費、分設備計費、分人計費,方便管理。確保在最初的實驗室設計階段,就致力于為客戶尋求最適合的能耗解決方案。
汪總認為,“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不管是現在還是未來,研發投入一定是卓思的重頭戲,創新將會貫穿于卓思產品與服務的各個環節。訪談中,汪總給筆者展示了默控的一款變風量監控器,無論是從設計外觀、手感、還是功能上,都絲毫不遜色于國外同類產品。
汪總介紹說,卓思專注于將產品各方面都做的完美,自主研發品牌默控,和國外同類品牌產品的技術相差無幾,相比之下卻能大幅降低成本。在這一點上,卓思很有競爭力。關于新產品的研發方面,卓思在研的涉及實驗室診斷、實驗室監控等方面,設計亮點包括全新的個性化操作系統、可直接聯入系統網絡服務、觸摸屏操作模式,,已在流體、機械、圖像識別、室內定位、移動智能、虛擬現實領域積累了二十多項軟、硬件專利,多項發明專利已達到國際領先技術水平。基于強大的技術優勢,最終結合用戶的需求重新定義產品的研究方向。汪總說,研發原本就是一個充滿創新、一絲不茍的領域,作為為研發服務的卓思,創新也早已融入了每個卓思人的血液。也只有這樣,卓思才能真正理解研發人員的訴求。
卓思可以說是國內第一家全面的實驗室建設智能化的公司。藍色風鈴草的公司LOGO,象征著其不凡的創造力。而在團隊建設方面,也讓人驚嘆,僅用6年時間,卓思就已經發展為擁有150人的團隊。
在對卓思的了解中,筆者越來越覺得這是個“奇葩”公司:
一、國內企業的研發團隊從來都不是主力軍,而卓思卻建設了一支約40人的研發團隊;
二、不著急發展海外市場,汪總解釋說,海外市場的后續維護服務如果跟不上,還不如不做,產品的可靠性、遠程調試都發展完善后,才考慮海外拓展,一步一步穩扎穩打才是最重要的;
三、比起智能化解決方案專家,卓思卻更像是個智能化概念的布道者。卓思熱衷于和科研院校合作,舉辦一些諸如“未來實驗室”的論壇活動,而非宣傳自己的產品,目的就是為了推動實驗室建設整體行業的發展。
此外,汪總還一再強調,利益最大化永遠不是其唯一目標,任何階段的卓思都會把社會責任放在首位。有付出終會有回報,卓思在2015年9月11日同濟大學召開的“2015未來實驗室創新與發展高峰論壇”上,首次整體性地提出了實驗室4.0的概念,系統歸納了實驗室智能化的技術方向,最終以專家票壓倒性優勢獲得全場最大獎項“2015中國實驗室行業最佳貢獻獎”是真正的實至名歸,筆者并不驚訝,并堅信有遠見才會走得長遠!期待卓思給實驗室行業帶來更多新鮮感!
作者:《實驗與分析》,張玉南
|